以Obsidian为中心的一张网
快凌晨两点了,精神抖擞,突然发现了Obsidian(以下简称黑曜石,比起切换输入法和大小写,更倾向打字)对我的重大实践意义。在此之前,我潜意识里也一直相信黑曜石是我需要的东西:整合一切。
A 知识的网
积累知识的误区
知识是分散的,逻辑是将知识串联、形成特定线路,在这个过程中,包含了积累和创造两方面。如果说习得知识的目的是提供创造力,那么大量分散的知识能提供的作用并不大,甚至还会分散注意力、影响效率。
可以想象一下,穿过山体打一条隧道。我有大量收藏的习惯,让收藏夹吃灰,相当于对着山体光说不做:“我要在这打洞”“这个位置也不错”“下周五是打洞的最佳时间”“用这个工具性价比最高”“这里的地质如何”“如果隧道通了……”,然后思路越飘越远,以至于忘了最重要的问题:为什么我要一条隧道以及如何让隧道形成。
对我而言,整理归档五花八门的信息很痛苦,因为目的分散、内容遗忘。在收藏时,我知道它会有用,但是需要用的时候,根本想不起来我有哪些资料以及这里面是否有我需要的,最终回归从零检索;源源不断的收藏,本身就是一层层堆灰的过程,永远只有最新的。
使用黑曜石整合知识的优势
如前所述,不整合的收藏等于白做功,借助黑曜石可以从两方面解决这一问题。
1. 整合所有碎片。黑曜石的内容以“卡片”形式呈现,同类型内容的条目可以彼此链接。手动或自动把多平台的内容整合到一起,借助链接在各个卡片间跳转,结构清晰、内容不杂乱。编出来的知识网有很强的指示作用,随处是路标。
2. 构建整体框架。整合知识的时候,能轻松知道欠缺的地方在哪,倒逼思考整体的逻辑结构,从而针对性地去搜集所需信息,而不是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”般耗费精力和时间。
如此一来,隧道可以开工了,有方向、有力量。
B 工具的网
相关工具:
NotePal: 将微信读书高光导出后导入Readwise。
Readwise:官方宣传的功能没有发挥出来,我认为作用甚微,功能确实多样,但是不是刚需且可替代性强、价格高(每月最低20+的水平),长久来看并不是最适合的。未来还需要继续折腾怎么把电子书里的高光给整得漂亮。